Jump to content
Chinese-Forums
  • Sign Up

麻煩各位幫我一下...


marcopolo79

Recommended Posts

請各位幫我修改我寫的摘要,本週五就要將它交上去.

知道很長,不過這只是前一半.

請指出任何文法錯誤.

預先感謝各位,

Adam

在一般的當代人心目中,我們都認爲工業化的國家是最先進的,最富有的,最現代的.我們回頭來看過去200年的歷史就以爲最早經歷過工業化的國家也是最早提升人民水準的國家.愈早掌握與采用工業科技愈早創造更美好的經濟體制與社會.本篇作者的目的是反駁該印象,依照她的研究事實不是如此,先明治時代19世紀的日本在人民生活水準上不僅僅超越了德川初期的水準,而且比多數當時加入工業化世界當中的西方國家的水準還高.

相關19世紀中葉日本社會的資料幷不完美無缺,反而Hanley認爲可以透過已存在的資料來創造假定的當時生活水準的資料,譬如相關收入,消費,與價格的統計.簡單的講,當時日本社會分爲三種不同的職業:勞動者,農民,與侍族.勞動者的預算以食物與燃料爲主(包括大米費用等于66%,其中燃料幾乎完全以烹調專用),剩下的預算爲衣服,工具,社會義務,等等;因農民生活的産量與輸入相當複雜而難以分別,例如大米當食品,貨品,與貨幣,農民收黃金,純銀,也收青銅.農民的收入等于勞動者的一半,其中四分之一爲農田租金,另外四分之一等于徵稅的總額,不過食物是他本身收的,因此食物費用非常低,其它費用跟勞動者差异不大;19世紀的侍族竟然稍微窮困一點,社會義務費用很高,僕人不少,大名利用50%應該頒給侍族的獎金,占預算中最大的部分爲還債(50%).一般的侍族家庭的經濟情况愈來愈墮落,後來開業,生産手工物品,甚至連加入勞力市場.封建社會的封建經濟漸漸地消失了.

其它抽樣研究的結果也反映出當時的經濟情况,Sano的價格指標表示都市收入隨著灾難的發生降低(不過地震之後上升了),隨著經濟不景氣又降低.根據Nishikawa的結果,19世紀中葉日本的農民享受了相當高的生活水準,他們的利潤達到超越生存的程度,跟非農業的收入差不多,而且他認爲當時日本人飲食的營養程度也非常高.在一般日本人的預算上,最大的費用是食物費用,然而Hanley認爲他們的確享受了營養豐富的飲食,深摯連貧困的家庭餐桌上出現了味噌湯與小菜,比當時英國人的飲食營養得多. Hanley也認爲當時的住房情况非常良好,空間不少,租金不多,建材輕易地著火但預防地震的能力相當高;裏面的設備與傢具固然不多但非常適合當地的要求.在衛生方面上Hanley認爲飲水,排除人類産生的廢物,與接頭清潔情况比英國稍微好一點,她再說若將長壽當做生活水準的表徵的話,日本跟當時的英國毫無差异.

德川的文藝發展遠近馳名,「浮世繪」一直是我本身最欣賞的藝術品之一, Hanley認爲此發展是不可否認的發達經濟的證據.根據她的解釋,當時日本人的收入跟食物價格有非彈性的關係(they acted as if food was relatively inelastic),剩餘金錢的用途爲購買娛樂物品,投資房地産,與其它日常用品, Hanley認爲最明顯地反映該趨勢的事實是將軍宣布的禁止非貴族購買豪華物品的法令.Hanley承認未工業化的日本在資本産物上遠遠不如早已工業化的英國,不過她認爲生活水準還是非常高,尤其如果以龜齡爲標準.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对于你们国外的学习汉语的人来说能过写出这样的文章来,我觉得已经是不错了,当文章中确实有不顺的地方,但并不多,读起来有一点点怪怪的。

总得来说可以吧!!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i will do the first para:

在一般當代人心目中,我們都認爲工業化的國家是最先進,最富有,和最現代化的.我們回看過去200年的歷史,最早經歷過工業化的國家也是最早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國家.早掌握采用工業科技就能越創造更美好的經濟社會與體制.本篇作者的目的是反駁該觀念,依照她的研究事實并不如此,先明治時代19世紀的日本在人民生活水平上不僅僅超越了德川初期的水,而且比多數當時加入工業化世界當中的西方國家的水平還高.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看來您的摘要已經交上去了﹐我的修改可能有點馬後炮。以下是第二段的修改處﹕

一、“相關XX”是不對的﹐應該是“與XX相關”或者“有關XX”;

二、“反而Hanley認爲”:“反而”應該改為“但是”或者是“然而”吧;

三、“當時日本社會分爲三種不同的職業”:“分為”的前後所指不一致﹐因為“社會”和“職業”不是并列關係﹐所以要改為“有”﹐表示其包含關係;

四、“包括大米費用等于66%”﹐不太看得懂。是不是“含大米費共占66%”﹖

五、“以烹調專用”-->“用于烹調”﹐而且“烹調”一般用于飲食材料﹐所以用“煮食”是不是更好一點﹖

六、“產量與輸入”不一致﹐“產出與輸入”或者“產出量與輸入量”都是可以的;

七、“例如大米當食品,貨品,與貨幣”-->“例如大米當作食品、貨品或貨幣”;

八、“另外四分之一等于徵稅的總額”:其中“等于”不能錶示包含關繫,為了和前面的“其中四分之一爲農田租金”區分﹐可以用“則為”或者“則是”﹔

九“19世紀的侍族竟然稍微窮困一點”﹕“竟然”的語氣強烈﹐我的個人意見是可以去掉它﹔

十、“大名利用50%應該頒給侍族的獎金”﹕可以“利用”改為“利用了”﹐否則就需要後續用途﹔

十一、“一般的侍族家庭的經濟情况愈來愈墮落”﹕“墮落”是貶意詞彙﹐現在一般指“思想、行為上的敗壞”﹐並且不能作形容詞用﹐所以需要改用形容詞﹐如“差”﹐“糟糕”或者“困難”等﹔

十二、“後來開業,生産手工物品,甚至連加入勞力市場”﹕邏輯關係有些混亂﹐改為“後來紛紛開業生産手工物品,甚至加入勞力市場”比較通順。

還有一些細節的地方﹐比如“不過食物是他本身收的”﹐“本身”在這裡比較口語化﹐但是不改也不會有理解上的問題﹐所以就沒有一一指出了﹐總的來說也達到了初中生的要求。

都是按照大陸的語文標準來修改的﹐如果您在台灣的話可能會有一些小小的區別﹐不過我想問題不大。

最後友情提示一下﹐如果您用的是拼音輸入﹐一定要在寫作時認真選擇仔細檢查﹐不然就會產生一些難以理解的錯誤。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在當代人心目中,大都認爲工業化的國家是最先進、最富有、最現代化的. 如果回過頭來看過去200 年的歷史,最早經歷工業化的國家也是最早提升人民水準的國家. 愈早掌握與採用工業科技,愈能創造更美好的社會與經濟體制.

本篇作者的目的是反駁該刻板印象. 依照她的研究結果並不是如此 - 19世紀明治時代早期的日本,人民生活水準不僅僅超越了德川初期的水準,而且比多數已加入工業化的西方國家的還高.

雖然有關19世紀中葉日本社會的資料,並非完美無缺,但Hanley認爲可以透過現有的的資料來假定的當時生活水準,譬如相關收入、消費、與價格的統計. 簡單的講,當時日本社會分爲三種不同的職業 : 勞動者、農民與侍族. 勞動者的生活支出以食物與燃料爲主(包括大米費用等等...占66%,其中燃料幾乎全用於烹調專用),剩下的支出爲衣服、工具、社會義務(納稅)等等. 農民生產的産量與收入相當複雜而難以分別,例如大米是食也是貨品,甚至可作為貨幣. 而農民收黃金、純銀,也收青銅作為報酬. 農民的收入(是不是打錯,應該是 " 支出 " 吧? )等於勞動者的一半,其中四分之一爲農田租金,另外四分之一等于徵稅的總額,不過食物是自己耕作的,因此食物費用非常低,至於其它費用跟勞動者相比差異不大 . 19世紀的侍族竟然比想像中的稍微窮困一點,社會義務費用很高、僕人不少.大名佔用百分之五十原本應該頒給侍族的獎金來還債,這佔了原先收入的最大部分,也使得一般的侍族家庭的經濟情况愈來愈差.後來因此而自行開業,生産手工物品,甚至連加入勞力市場,封建社會的封建經濟也因此漸漸地消失了.

其它抽樣研究的結果也反映出當時的經濟情况,Sano的價格指標顯示都市收入隨著經濟不景氣或災難的發生降低(但地震之後又上升了). 根據Nishikawa的研究結果,19世紀中葉日本的農民享受了相當高的生活水準,他們的利潤超過基本生活的要求,跟非農業的收入( 非農業是什麼?)差不多.而且他認爲當時日本人飲食的營養程度也非常高. 在一般日本人的支出上,最大的費用是食物費用,而Hanley認爲他們的確享受了營養豐富的飲食,甚至連貧困的家庭餐桌上出現了味噌湯與小菜,比當時英國人的飲食還要營養得多. Hanley也認爲當時的居住條件非常良好,空間不小租金不多,建材雖易燃但預防地震的能力相當高;裏面的設備與傢具固然不多但非常適合當地的要求. 在衛生方面上Hanley認爲飲水(來源?品質),污水處理,與街頭清潔情况比英國稍微好一點,她再說若將長壽當做生活水準的表徵,那麼當時的日本跟英國毫無差异.

德川時代的文藝發展遠近馳名,「浮世繪」一直是我本身最欣賞的藝術品之一. Hanley認爲此項發展是最有力的經濟發達的證據. 根據她的解釋,當時日本人的收入提高並未使得食物價格連帶上揚 (they acted as if food was relatively inelastic).這使得購買食物剩餘金錢可用做爲購買娛樂物品,投資房地産與其它日常用品等等. Hanley認爲最明顯地反映該趨勢的證據,就是幕府將軍宣布廢除"非貴族不得購買豪華物品" 的法令. Hanley承認尚未工業化的日本在資本産物上遠遠不如早已工業化的英國,但她認為當時日本的生活水準還是非常高,尤其以長壽者的多寡爲標準來看.

這是依我的看法來改的 , 不知道有沒有扭曲了你原本的意思.

建議你 semicolon 少用, 中文結構跟英文不大一樣 ,

尤其以目前通行的白話文來說 , 分號使用的情形相當的少.

另外一個小小標點符號問題 , 一般在舉例時 , 例如超過三個以上的例子

我知道英文的寫法是 : ... for example : Taipei , Taichung , and Kaoshung

但以中文來說 台中 and 高雄 中間不需要加逗點 , 最後加等 or 等等 ... 用來表示恰好三個 or 三個以上

會寫成 : .... 舉例來說 : 台北、台中與高雄 (就三個)

台北、台中與高雄等等... (可能有三個以上的城市)

中文跟英文比較起來除了常用的逗號comma 跟句號dot之外

還有一個 " 頓號 " --" 、 " , 用在連續的舉例

不論是名詞none 形容詞adjacent 副詞adverb都可以用

其實標點符號用的好也會增加讀者的閱讀樂趣喔 !

我覺得你對於中文的理解已經大幅的超越了所謂國中階段,

應該有高中以上了吧,差別只在於畢竟你不是natrive speaker, 會有一些用字遣辭上的盲點 , 這只能靠多努力去克服囉 , 加油囉 !!

想到這就想到我現在正在準備GMAT ,真是該死的難 :(:wall

Link to comment
Share on other sites

Join the conversation

You can post now and select your username and password later. If you have an account, sign in now to post with your account.
Note: Your post will require moderator approval before it will be visible.

Guest
Click here to reply. Select text to quote.

×   Pasted as rich text.   Paste as plain text instead

  Only 75 emoji are allowed.

×   Your link has been automatically embedded.   Display as a link instead

×   Your previous content has been restored.   Clear editor

×   You cannot paste images directly. Upload or insert images from URL.

×
×
  • Create New...